在那段挺「喪」的日子裡,一位最信任的、可以說是半個父親的導師推薦給我一本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也就是《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英文版。他要求我精讀,我照辦了,然後那些關於「快樂」的答案逐漸浮現出來(雖然還只是些碎片)。其中最觸動我的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書中描述的精神熵(也叫心熵)概念,它讓我頓悟了自己兩次突然陷入無感的原因:太多無關聯的目標和想法,使得意識越來越混亂,大腦無法聚集認知能量向同一個方向做功,到某個極點便觸發了內心秩序的臨時解體(熵死)——其實就是被熵壓垮後的內耗綜合症。
楊鳴 復旦大學新聞學學士,香港城市大學行銷學碩士、傳播學博士,學術興趣為沉浸理論、心理抗拒與說服、敘事療癒、親密關係與依戀、人際邊界管理、科技成癮等,曾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等核心期刊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心流與熵減理念的探索者和推廣者,一名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