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坑口風物志序
坑口為九龍半島東部孟公屋村附近一條大水坑之出口,出口處之港灣名將軍澳,其東為清水灣半島,西為調景嶺,北部沿岸陸上有將軍澳村、魷魚灣村、及坑口村等大聚落。
將軍澳村為該區最早創立之聚落,早於明代中葉之地圖上已有記載。清初遷海,該村居民遷回內陸,鄉村一度廢置,復界後(十七世紀末)遷回,重建家園。其後(十八世紀初)魷魚灣村、及坑口村相繼創立。
十九世紀末,坑口村因位將軍澳及清水灣半島之地域中心及市場中心,加以鄰近之海灣可供漁船停舶,故該地發展為墟市,村前坑口街有眾多店鋪。至二十世紀初,該墟市與筲箕灣及西貢兩地,更有街渡連接,其經濟更為發達。
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地之交通地位漸失,惟市場中心地位仍存,時稱坑口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將軍澳沿海地區進行填海造地,各村遂多被遷建,土地另作發展。九十年代,填海地區上已建有眾多之公共房屋及私人屋苑。如今,該地已發展為一新市鎮,名坑口新市鎮。除將軍澳村仍位原地,其他村落皆遷建新址。
得聞葉德平兄對坑口認識甚深,並獲委修編《坑口風物志》。今書成,囑余為之序。余以其對地方文化保存幫助甚大,故特加推薦。望日後更多此類書籍得以出版,余之願矣。是為序。
貳零壹捌年暮春壹月蕭國健於顯朝書室
內容簡介
「坑口」一名,源自孟公屋村附近一條水坑。該水坑直通大海,而「坑口」位處於水坑的出口,故以之命名。
開埠初期,坑口居民仍以務農、捕魚為主。後來因為地利因素,坑口逐漸出現各種工、商業運作,而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必定是「坑口墟」。時至今日,坑口墟也隨着社區變遷而消失,坑口的發展也越趨多元化。
聯合推薦:
「本書編寫成多個坑口鄉村歷史專題,其中包括了將軍澳新城市發展中坑口鄉村所作的貢獻,以及探討昔日坑口鄉民的生活面貌及傳統風俗。」
坑口鄉事委員會主席——成漢強 BBS, MH
「將軍澳村為該區最早創立之聚落,早於明代中葉之地圖上已有記載。」
蕭國健 教授
作者簡介
葉德平
香港中文大學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專研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
現任職講師,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業餘於《香港商報》、《教協報》等報刊,撰寫歷史文化專欄。
近年,致力於香港歷史、鄉土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推廣工作,論文與講座不絕,又負責多個研究計劃,並著有《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合著)、《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合著)、《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合著)等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