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自序】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聖誕節甫過,陪伴父親去醫院回診,剛動完手術出院的他,緊緊握住我的手。我們過了馬路,坐上計程車,來到社區醫院,讓父親坐上輪椅,推著他前行。我背著雙肩背包,深吸一口氣,抬頭挺胸,步伐穩定從容。這是四年多的照顧生活鍛鍊的結果,不再緊張促迫、手足無措,我學會安撫父母,也安撫自己。
醫院大廳裝飾閃亮的聖誕樹很漂亮,我默默數著:「一、二、三、四、五。」這是成為照顧者以來,看見的第五次聖誕樹呢,感到被鼓舞。
自從照顧者的身分變得鮮明,便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邀約,其中一家媒體的採訪邀約,令人印象最深刻。「我們除了訪問還要拍一些照片或是影片,像是陪爸爸去醫院,或是爸爸躺在病床上,握著爸爸的手。反正就是那些照顧的細節,都要拍起來,看起來才會有真實感。」記者亢奮的說著,幾乎可以感覺到他的眉飛色舞。
一定要把自己的照顧細節展現在世人面前,才會有真實感嗎?做為一個照顧者,不需要他人認同或肯定,更不是一場表演。我婉拒了這樣的邀約,照顧者有時候需要的是尊重與理解。
陪父親回診之後,返回工作崗位,而後在臉書粉絲團看見一則留言:「剛剛看到你牽著父親慢慢地過馬路,畫面很感人。」
不必特別演出,這就是照顧者最真實的日常,而我只是千千萬萬個照顧者其中之一,重複做著千千萬萬照顧者都在做的事。如此而已。
曾有讀者對我說,在《我輩中人》裡講到照顧的故事,讓她和朋友特別有感覺,因為他們都是孤獨的照顧者,終於有人可以觸碰到那些難以言說的心情和處境,讓他們感覺被療癒了。
「可以出一本專門談照顧的書嗎?」她這樣問。
其實,照顧這件事從來都不專門,不僅是照料著老病的身軀,還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一切關係──過往的糾結、愛與關懷、冷遇和失落,錯綜複雜。
被照顧者深埋在歲月裡的那許多過往,都沉積在深黝不見底的心靈中,有時竟成為吞噬一切的黑洞,將照顧者也吞噬進去。這才是照顧路途上最沉重的負擔。
照顧者要有多大的能量,才能把自己超拔而出,不被漩渦捲進黑洞,並且還能將被照顧者拉出來,安置在光亮與溫暖的所在?這樣的能量從何而來?
原來,還是得從自己內在生出來,一種「大人」的能量。
大人與年齡無關,而是自我塑造的目標。成為一個有擔當、願意付出、不忮不求的人,珍惜所有,知足常樂。所謂的大人,也許和孔子推崇的「君子」類似。
「老師,當君子好像很可憐,只能做好事,想要任性一下都不行,當小人比較開心吧。」小學堂的孩子,有時候會這樣問。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做為一個君子,內心坦然開闊,待人接物都沒有罣礙,彷彿永遠是晴天。做為一個小人,則是悽悽惶惶,成天像丟了東西一樣不安,彷彿永遠是陰天。簡而言之,君子活在善意的世界;小人活在惡意的世界。到底誰比較可憐?誰比較開心呢?
《論語》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在陳國落難絕糧,跟隨他的弟子又餓又病,爬都爬不起來。一向魯莽的子路忍不住當面質問老師:「君子亦有窮乎?」做為一個君子,也會有如此窮困潦倒的境遇嗎?
孔子是怎麼回答的呢?在他瀕臨死亡的時刻,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做為一個不茍且、不違心的君子,真的沒有遺憾嗎?
孔子用虛弱而堅定的語氣對他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在困頓的時刻,仍然能固守自己的本心;小人遇見不如意,就會生出許多負面念頭,氾濫成災。
那一年,孔子六十三歲了,他對於成為君子這件事,從來沒有懷疑,也沒有遺憾。
並不是多麼高的道德標準,只是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只是與人為善,達觀謙和,當一個快樂的大人。
中年以後,遇見人生的困頓,或是承擔起照顧的責任,也都能清楚記得自己的本心,無憂無懼。
「我的身邊只有崩壞的成人,沒有一個像樣的『大人』,我要怎樣才能長成一個『大人』呢?」
「如果從來沒有被愛過,又該如何去愛人?」
在演講活動中,我常面對這樣的問題,一次又一次。也許有人聽見的是「沒有一個像樣的大人」、「從來沒有被愛過」,我聽見的卻是「我要長成一個大人」和「我想去愛人」。不管我們曾經怎樣被對待、被傷害,長大以後,都有機會翻轉自己的命運,都會有著幸福的想望。
我遇見過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男人,從幼年到童年,遭到一群成年人的惡待,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恐怖與毀壞,而他的家人並沒有譴責或控訴,他們默許了那些暴行。小男孩長大了,他奮力掙脫噩運,與過往正面對決,雖然沒有人為他討回公道,將加害人繩之以法,他卻不再恐懼,也不再自責了,他知道自己沒有錯,那些人毀了他的前半生,不能再毀掉他的後半生。
「你是怎麼活下來的?」我問。
他沉吟片刻,輕聲回答:
「我還是遇到過,一些好人;還是發生了,一些好事,我就是靠著這些,活下來的。」
他說話的速度很慢,有點遲緩。因此,每個字都那麼深重的敲在我心上。
不只是他,我相信許多人都是踏著破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都是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
我們若不曾被敲碎,是否就該成為那一抹暖色、一腔熱情與一貫的溫愛?伸出雙手,牢牢接住在絕望中不斷墜落的人。
不曾被愛過的人,又該如何去愛呢?人生是一場學習,愛也是。
如果我們能學習數學、天文、地理、歷史、化學、語文、哲學、藝術、音樂,為什麼不能學習愛?
沒有被愛過,所以不能好好愛,在我看來只是藉口,因為我們都不能改變過去,卻可以決定未來。
我們可以好好愛,可以好好過生活,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人生上半場,承擔了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意志──以父之名、以母之名、以家族之名──我們不知不覺失去了自己的意志。
失去自我意志的人生,充滿困惑,於是,學會了推託、尋找藉口,最終成為得過且過的中年人、怨天尤人的老年人。我們不知道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貴重的意義;我們與自己非常疏遠陌生;我們以為別人追求的就是自己的想望。許多努力都顯得徒勞;許多關係都可有可無,回首人生,只剩下虛無感傷。我們就這樣浪費了人生,虛擲了情感。
背棄了最珍貴的,獨一無二的自己。
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
《以我之名》不只是一本照顧者之書,也不只是中年之書,而是寫給自己的書。當我們召喚自己,一起踏上未來之途,才真正擁有了永恆的靈魂伴侶。
內容簡介
繼《我輩中人》引起數萬讀者回響,
張曼娟再次書寫中年的風景.幸福的原力
23篇情意真摯的散文,
寫給瞻望中年的你、擁抱中年的你、中年徬徨的你、承擔責任的你、
照顧之路的你,以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中年,終於長成自己的樣子;
大人,應該是氣派又溫柔的。
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
《以我之名》不只是一本照顧者之書,也不只是中年之書,而是寫給自己的書。當我們召喚自己,一起踏上未來之途,才真正擁有了永恆的靈魂伴侶。
我相信許多人都是踏著破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
都是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張曼娟
有一種「雋永」──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耐人尋味的言行;不追隨流行,而能標示出獨特品味。
有一種「氣派」──欣賞他人的成就與收穫,覺得世界因此更加豐富,不必覺得不安或嫉妒。
有一種「能量」──把自己超拔而出,不被漩渦捲進黑洞,還能將被照顧者拉出來,安置在光亮與溫暖的所在。
有一種「慈悲」──試著聆聽、感受,用悲憫之心,擁抱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一種「承擔」──勇敢、自信、慷慨,在必要時願意接住墜落的人。而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接住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貴重的意義,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輕安自在做大人,在中年渡口,穩當前行。
本書特色
1.2018年,張曼娟《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開啟華文世界「中年書寫」/「大人之學」新風潮以及社會議題關注,激起深遠回響,延續至今。沉潛構思兩年,2020年,張曼娟以全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再次深刻探索中年的覺醒、承擔、照顧,以及讓自己與他人幸福的能力。
2.《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暢銷紀錄:
․博客來2018年度十大新書
․博客來2018年度華文作家
․誠品書店2018年度十大新書
․誠品書店2018台灣十大華文作家
․金石堂2018十大影響力好書
3.華文世界代表作家張曼娟2020全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收錄23篇情意真摯的散文,寫給瞻望中年的你、擁抱中年的你、中年徬徨的你、承擔責任的你、照顧之路的你,以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目錄
自序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壹──成為自己的旅程
可以沉潛,可以高飛;
快樂有時,悲傷有時;
這就是最真實的我。
「成就自己」的人生,
才能自給自足,豐盈飽滿。
01 我就是這樣的人
02 女人的姓氏
03 仙女藏起她的羽衣
04 學會原諒自己
05 大人的保護者
06 好年節,年浩劫
07 幸福自己給得起
08 我的單身小事
09 天上白雲飄蕩,我的少女時代
10 不斷向前的列車
貳──照顧者的初衷
愛╱悲憐╱自責
這樣的感受每天都會蒞臨。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照顧就是這樣一條孤獨的道路。
01 孤零零的站牌
02 疊疊樂樂園
03 牽著媽媽去上學
04 照顧者內心的曲折
05 看似不重要的小事
叁──輕安自在做大人
大人是有承擔力的,
勇敢、自信、慷慨,
在必要時願意接住墜落的人。
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接住自己。
接住自己,
就是接受自己。
01 大人的雋永
02 氣派的大人
03 世上只有兩件事
04 別人是天堂
05 快樂一半,憂傷一半
06 人生難得自主時
07 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08 接住正在墜落的人
作者簡介
張曼娟
在出版業最蓬勃的年代,
張曼娟的《海水正藍》與其他作品,
影響了許多世代的人。
當物換星移,
張曼娟體會自己的中年變化,
真誠探究內心感受,
思索並想像未來,
她寫下《我輩中人》,引爆中年話題,
並與照顧者們相濡以沫。
她發現「我輩中人」的幸福或不幸,
可以由自己掌握,
只要認清了自身的獨特與價值,
便可「以我之名」,
開創一個完滿的小宇宙。
FB粉絲團 | 張曼娟